解脫文章

遙呼上師:上師之行儀,弟子之行跡

活動時間:2018年4月26日(四)
活動地點:待室
參與人數:25人
主辦單位:解脫協會
主辦人:羅卓仁謙
紀錄:李朕嘉

 

這次是岡波巴大師系列道歌的第一次道歌,作為噶舉傳承第五祖,大師是第一個出家人。噶舉派的法教在岡波巴大師之前,大多以口述教導為主,至大師開始整理成文字形成教典,最著名當然是解脫協會今年所翻譯完成的《解脫莊嚴論》莫屬。

第一次的道歌,主要強調岡波巴大師與密勒日巴尊者師徒關係的緊密;在噶舉派中,能夠唱頌道歌者,必須是閉關上師才有的資格,但是解脫協會特別受到大寶法王的慈悲開許,讓一般人也能參與如此殊勝的道歌活動。代表噶舉「實修」精神,莫過於是道歌海,其中記錄著過去大師的行儀,而不只單純的法教,更充滿了身教,作為未來弟子的修行的典範。

老師再三強調,道歌在噶舉派傳統、特別是楚布寺中常結合薈供來修持,藉著薈供來修補戒律、上師、本尊與護法空行的關係,乃至於法的關係也是,屬於一種及特殊的還淨法。相較於熟悉的五戒、菩薩戒的還淨做法,是透過八關齋戒、佈薩,密法的戒律則是透過薈供來進行還淨以修補。整體噶舉派的特色,就是早期的祖師們都是在家人白衣來傳承,他們有現實生活要過,出家人的修持方式反而難以應用在他們的生活中,在家人反而親近我們一般人。尤其是,密法很重視自然的和諧關係,從最後一次密勒日巴道歌,尊者對著石窟地神唱道歌法供,就是追求自然和諧的一種行儀。
 

一、 密法是否是佛法:以戒定慧三學作為檢視標準

佛法始終是不逾越戒定慧三學的範疇,而作為佛弟子,在不同修行階段則有不同的戒定慧標準。密法是否是是佛法?是民俗信仰?還是巫毒法術?要用戒定慧的標準去檢視之。噶舉派密法是來自那洛巴尊者的方便道傳承,所謂的「道」是通往解脫跟成佛,必然也有其定慧的基礎,以及不共於其他教派的特定止、觀。

噶舉派特有的止,不單純是心理上的,也包含身體上的姿勢,甚至是透過控制心乘氣、類似氣功的運用,可以讓身體穩定發起定。(心乘氣,以氣控制心,追求心理上的穩定,不用到傳統止的路線初禪,即可讓心穩定;跟道家或民俗氣功的以心導氣,追求生理身體上的通達,正好相反)。噶舉派不共的定慧,即時以方便道修止,以大手印修觀,這是噶舉派禪修獨有的特色,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一樣是不離戒定慧三學。
 

二、 密法上師的角色:親密的指導者與監督者

上師有時候只是一個小動作,卻可以讓弟子的修持得到重要的進步。例如密勒日巴尊者拉一下岡波巴的禪修帶,這是必須師徒關係很親近,才有的「動作小、意涵大」舉動。相對於顯教的老師偏向是單純的指導者,密教師徒關係則更多了監督者的角色,還是很親密關係的指導監督者。再者,噶舉派的方便道能讓行者迅速有成,上師自然就會扮演很關鍵的地位,否則速成的過程稍有偏差,很容易走歪、走偏、甚至崩壞,這時候必然要有一個親近的過來人,可以第一時間給予最正確的指導;相對於顯教學習的時程漫長,不見得有如此學法的需求在。(岡波巴大師與密勒日巴祖師的相處學習不到13個月,岡波巴大師固然是天賦異稟,也跟密勒日巴能親近、直截了當點出學習密法的癥結點所在,壓縮學習的時程)。

上師對弟子的指導,甚至是個別量身訂做的,必須上師對徒弟甚深了解才能切入盲點要害。例如在這次的道歌中,岡波巴大師連問了當時善知識的答案,用同樣的問題去問密勒日巴大師,大師的回答涵蓋了當時學術的所有範疇,一一闡述。正因為岡波巴大師是知名的學者,密勒日巴尊者才用大師懂得概念去指明。這種個別切入要點、即時回饋改善、密集迅速成長,是密法上師師徒關係最明顯的特色。當然,這都是針對具格的上師、具格的弟子而言的。

密法強調表徵,善於解釋表徵也是上師具備的能力(即時回饋、改善改正),現在弟子沒有做出改變,信任越低則改變的動力越差,也就越沒有太大的改變。
 

三、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的表率精神:無我的虔信

今日道歌的日子,也是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的圓寂紀念日。相較於其他噶舉派,乃至其他藏傳佛法的教派,都沒有僅以一個核心人物為領導。但是噶瑪噶舉派就是如此特別,以噶瑪巴為中心、下有六位大法子,在前一任法王與後一任法王擔任法教承先啟後的角色,將前一世法王的法教,無遺漏地傳承給後一世的法王。

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是位偉大學者,被喻為「西藏的達文西」。大師做為大學者,做很多了不起的修為與研究、涉獵極廣。在大師的時代,把八大派式微的傳承,甚至是僅存的孤本,設法找出來並且記錄。大師一輩子依止153位老師,鉅細靡遺地將藏傳佛法做出最大的留傳與研究,不只是噶瑪噶舉派,對藏傳佛教具有極大的貢獻!

第二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是第十五世法王的兒子,大師的貢獻在專精閉關禪修,並從十五世法王那邊領受親炙法教,將所學培育眾多的大德人才,對現代噶舉派禪修的廣佈弘揚有傑出的貢獻。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出生貴族世家,外公是當時西藏政府內閣官員,父親的家族則是藏地第二大富豪,作為兩家聯合的長子,在被認證為轉世的大師時,家族是不願意接受長子要出家的,但十六世大寶法王承諾,會讓這個家族再有第二個兒子,果真如此讓家族有繼承人,讓大師能夠出家為佛法做出貢獻。

大師為「藏傳佛法到印度」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例如現在在整個印度地區,只有印度隆德寺附屬佛學院的畢業生有等同印度教育部認可的碩士學位),甚至是作為噶舉派在海外的發展極大推手。噶瑪噶舉派四大法子,大師雖然是最新進入傳承的法子,但自己從未建立個人的一切,將畢生的一切,全部都供養給法王,自己作為法王身邊的侍者。十六世法完圓寂後,即便每天事務繁多,大師每天依然會去十六世法王法像前作三百個大禮拜,沒有一天停過。

悲傷的是,大師在1992年,以39歲的青壯年之姿面臨車禍,示現圓寂。
 

四、大師之傳記,弟子之行跡

噶舉派每位祖師都立下了作為教派的代表精神,而祖師的象徵絕非是一塊神主牌,有其甚遠意涵的模範。馬爾巴尊者代表「勇猛」、密勒日巴尊者代表「堅毅」、岡波巴大師代表「廣傳」,如果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也有精神代表,那莫過於是「無我無私的虔信」。

老師強調:「保有越多的自己,生命會有越少的佛法」鞏固自己所有的這個自我,反而障礙了佛法進入心中。第三世蔣貢仁波切對十六世法王的無我無私的虔信,支撐起十六世法王顛沛流離的弘法期,默默地為法王處裡種種難以成辦的事情,更作為一個學習佛法的精神表率,讓我們這些後學能夠瞻仰學習。

在大師圓寂的日子,也正是道歌海宴舉辦的日子,最後大家在唱頌「遙呼上師祈請文」中結束。老師提醒大家,大家可以把對法教的信任、法教的付出,在每日課唱頌遙呼上師祈請文,對於自己的學習會有很特別的體悟。

遙呼上師祈請文核心:

至誠祈請尊貴上師寶,悲切呼求具恩之法王,
自身不堪非尊無所依,師心我心無別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