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8
大乘佛教裡面比較明確的護法,基本上有兩組,一種叫伽藍神,一種叫做世天。伽藍是梵文,僧伽藍摩samgharama的縮寫,就是指僧團所在之處,亦即寺院,現在都稱之為寺院。然而,護法的出現早在印度就有了,並非藏傳或是漢傳佛教才有的。在中國佛教後來的發展就是伽藍演變成關公跟韋馱,這是在很近代明、清朝以後的事情,在宋朝前都不是這樣。
在印度時代,伽藍神對佛法效忠,但他們往往是名不見經傳的神,只有在佛教寺院看得到,在印度文化中也沒聽過這個神、在佛教經論上你也很少看到這些神。基本上就只有在佛教經典裡出現過很少次,所以雖然這些伽藍神對佛教效忠,但是並不明確知道到底是誰。原本在唐朝時代伽藍有二十四神,有些說二十,有些說二十四。這個傳承是在古代、在印度佛教的正統寺院裡面,大伽藍,包括什麼呢?包括那爛陀,包括像超戒寺這些大的寺院裡面都會供的護法,伽藍神。這二十四伽藍,或者有的說十六,有的說二十,這些伽藍神是在正統佛教裡面,就已經被認為說他有對佛法付出他的誓言,他有答應說他要效忠佛教的神祇。
第二種叫世天。世天很明確是印度文化裡認為的方位鎮守者,最基本有八個,八方鎮守。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世天。這種是印度文化的主流。世天是知名度非常高的,在印度那個時候普遍大家都知道的。東方帝釋,東南火天,南方焰魔,西南羅剎,西方風天等等有八個。
基本上來說,伽藍神在早期的經院、寺院、學院,顯教比較常出現;世天在比較從民間流傳出來的密法比較常出現,他扮演的護法角色。他們的正確名字叫護世、護世天,梵文叫Loka bala,loka就是世間,bala就是護的意思。所以像有些護法,梵文叫dharmapala,護世諸天。護世天按照原本印度文化的說法有八個,就按照八方,剛剛說的八個方位,護世八天。
從印度文化到了佛法裡面,在八天上面加上四個,日月還有上下,上面是梵天,下面是地天,也就是堅牢地神,共成十二天。這個十二天比較常見,在部分經論上也看得到它護持佛法的證據,比如說堅牢地神,這在《地藏經》有講;而梵天、帝釋天,這些是經典上也有說到。北方的夜叉天就是多聞,毘沙門天,這些都在經論上找得到他對佛法效忠的根據。
因應十二天而出現了供養十二天的供養法:早期的正統佛法中,就有明確談到用甜食跟粥,粥要用淨粥,不能用五辛,不能用蘿蔔,要用米,不可以用動物。關鍵原因跟印度教吠陀梵書的祭祀理念有關,吠陀原本認為大地的精華原本在天,後來到地,後來到人,後來到牛、馬、羊,最後到米之中,它是流動性的。所以認為米是所有東西的精華,是供品之中的最上,有這樣的一個信仰。所以就以五穀粥或是米粥來供養,然後還有甜食等等。所以這十二天供,這個東西在哪裡有呢?東密特別有獨修十二天供的法門。
在藏傳佛教也有延續自這一個傳統的法門,藏傳佛教這個法門叫做三分摶食或三分食子作法。顧名思義,它是供養三個對象,所以叫三分。第一個叫護世,也就是十二天,三分摶食的第一個對象是十二天,就是護世諸天。第二個叫部多,部多是一個最尷尬的東西,部多是一個很難解決的。第三個是毘那夜迦,就是象頭天為首及他的眷屬們。
護世十二天的對象很明顯,毘那夜迦對象也很明顯,這個部多是最尷尬的,為什麼呢?因為部多這個詞是來自梵文,叫做Puta或者是Putana,不是佛,拼音不一樣就對了。原本部多的意思等於我們佛教中文叫「結生」,就是指初生的生命體。但是因為梵文有時候同一個詞有兩種以上的意思。例如觀世音跟觀自在,avalokitesvara,那個avalokitesvara原本有觀世音,也有一種意思是自在,一種意思是聲音,所以才會有觀世音跟觀自在兩種翻譯,但其實梵文是同一個詞。
部多這個詞,一種意思是結生,另外一種意思是指某種鬼,餓鬼的一種。所以這兩種解釋方式都有,一種說是餓鬼中的領袖,一種說是結生的眾生。如果它解釋為餓鬼中的領袖,就是在指富單那,富單那在中國佛教經典有談到。但此處一般是用另外一種解釋方式,認為其是結生的動物,指什麼呢?指天龍八部。這種作法是在比較正統的三分食子作法裡面,這邊都會念天龍八部的祈請文。所以三分摶食裡面認為三個是十二天、天龍八部跟毘那夜迦。
例如金剛手有很多名字,但是稱降伏部多主也有。可是這個降伏部多主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於他的前形多聞天;護世八天有各自降伏一種餓鬼,譬如東方帝釋天是以降伏妖魔為名的,部多族最主要調伏者是來自多聞的那種信仰,屬夜叉族的。夜叉被視為降伏部多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夜叉是吃鬼的鬼、羅剎則是吃血肉,既然夜叉是專門吃其他的鬼的,所以一般來說夜叉是比較強大的護法,一般會這麼說的原因在這裡。
那會供給他們什麼呢?東密的話用粥,這是比較正統的作法;但是在藏傳,主要受到印度的文化影響,用摶食,就是結成塊的飯或麥粉,因為這個比較好保存,也比較好攜帶,粥不好保存。所以應該視為正統佛法裡面,不論是顯教或密教都能夠接受的,這是對護法布施的一個儀軌。所以佛法裡面對於這種世間天神或是鬼神、鬼王之類的布施,就是以這種甜食、粥或是摶食的方式來給予布施的。
一般灌頂都會拿多瑪、食子,修多瑪食子灌頂,這個法門的傳承原本並不是來自正統的經院或學院,而是來自邊地的,比較像是那種屍陀林的法教。為什麼用食子灌頂呢?因為食子是那時候比較好取得的物資。所以就像要獻曼達應該要用花,後來用米。同樣的,它原本灌頂他不需要用食子,他沒有這個東西,但他後來以那個來象徵本尊。因為對於住在屍陀林那種邊地的人,造一個佛像很難,要畫一個佛像也很難。所以在密法,到後來到比較無上密裡面就有寫到,如果你造不了佛像的話,你可以以食子代表本尊,以此作為基礎才開展出來的。
另外,這種食子應該有特別的要求,這個要符合寶瓶作法的食子。修寶瓶法的話,裡面要有二十種東西,五穀、五藥、五香、五寶,有二十個物質。那至少這個食子要符合五穀跟五藥,它才構成可以灌頂的食子,嚴格來說。它是象徵本尊,象徵本尊的像跟寶瓶一樣,當沒辦法造像也沒辦法弄寶瓶的時候,你用那個象徵寶瓶。
食子會呈現紅色的有兩種原因,來自兩種傳統,一種是血肉供養,那是對羅剎、護法;一種是因為紅糖,紅糖熬出來的東西都是有點灰灰紅紅的顏色,它不會正紅。所以原本紅色的食子是用來象徵什麼呢?就是下施的食子,對護法的或者對餓鬼道等眾生。那後來衍生出白色的食子就專對本尊,所以在藏傳裡面,一般就白跟紅兩種。白色原本是專對本尊,紅色是專對下屬。後來再發展成紅色專對忿怒尊跟懷愛本尊用紅的,這是再衍生出來的意義。白色就針對寂靜尊,或者是比較常見的一般的本尊用白色。
那個食子跟它的造型也有關係,食子的角,三角或四角那都有關。就是一般來說,修護法的時候,在藏傳佛教的法門裡面,它不論是修護法或修本尊,食子量是固定的。譬如說有幾個白食子跟紅食子,然後各長什麼樣子。每個法百分之七十都是很像的,但是在每一個法,在百分之七十的基礎之上,特定法的本尊會有比較獨特的食子,看到特定的食子一目了然,就知道是修這個本尊。
噶舉教派最有代表性的護法就是二臂瑪哈嘎啦,黑袍金剛。他的食子是三塊三角形,然後又會黏一個白色的奶油。這是來自一個故事:有一次一群護法們抓到了一個惡魔,然後把他撕來吃掉;當時瑪哈嘎哩就從很遠的地方就派了一個信使來告訴瑪哈嘎啦說:「快點,來吃飯了。」但瑪哈嘎啦太胖太矮了,他走走走,等他走到那邊的時候,人家全部吃完了,只剩下三節的脊椎骨,就這個形狀。後來就以這個作為他的多瑪,這是真的有紀錄的,所以後來以象徵二臂瑪哈嘎啦獨特的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