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六月上旬菩薩僧團布薩:讀〈建言錄〉見大乘觀念之廣

活動名稱:菩薩僧團布薩
活動地點:線上直播
參與人數:50人

在端午連假的首日、因應疫情狀態,解脫協會50名菩薩學人透過網路直播,完成了舉罪以及戒律還淨的布薩儀式。

本次,創辦人延續上回〈建言錄〉的講經進度,講解第二章〈悔過〉以及第三章〈持守菩提心〉之內容。創辦人在本次的內容中,依循內文章節指出數項普遍的佛教觀念,進一步詳細引領學人們區辨,深入淺出地闡釋這些觀念中「大乘思想何以有著關鍵的差異」?

 

・追求佛果的大乘皈依
創辦人提到,皈依在梵文中原意為「走向、前往」。儘管同為行進、一般的皈依僅止於「遠離痛苦」而言;而大乘的皈依則在於「佛果的追求」,並且在信心之上更俱備「慈悲心」、也就是「承擔」的要件。這也意味著「認識佛陀」、「活出佛陀人格典範」是作為大乘菩薩應當學習與實踐的課題。創辦人如此強調。

・明瞭罪業、為眾生之苦而懺悔
相較於「不傷害」的狹義罪業,創辦人援引經典、說明大乘的罪業範圍廣泛涵蓋至「無作為」、「無慚愧」、「不珍惜」的範圍。創辦人進而說明,除了對自身罪業進行懺悔,菩薩亦應在「明瞭罪業運作」的前提下,為了他人受苦的心智進行懺悔。

・追求雙贏的「隨喜」視角
對應於〈建言錄〉第三章開頭,創辦人說明「隨喜是個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概念」,並且引述與友人的生活對談。引導眾人反思個人心態與外在他人的關聯性:「我們的快樂、建立在『他人什麼狀態』下?」

創辦人接著說明,隨喜所對治的是「慳貪」。因而即使是「我厭惡之人、傷害我之人」,身為佛教徒也應採取雙贏——而非掠奪性的觀點,應時刻以「他人之樂」而感到快樂的觀點。

在創辦人層次分明的解釋中,眾菩薩學人透過經典的一隅,更明確地掌握了大乘佛法中的概念架構。並且隨著〈建言錄〉的內文閱讀推進,瞭解到作為菩薩的信念與能力。

本次講經,仍因環境條件而透過網路進行,參與人數卻更多於上次線上布薩。可見在疫情期間,眾人對於能夠如此聚會、研習佛法的機會倍感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