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四月下旬道歌法儀報導:從白話《聖典》重拾佛教人文溫度

活動名稱:道歌法儀
活動時間:2021年04月23日(五)
活動地點:上慈居
參與人數:56位

 

佛教徒在當代社會中,顯示出了怎樣的群體印象?
我們必須承認對一般大眾而言,佛教徒的印象相當模糊。
這其中的原因是:我們與經典距離得如此遙遠。

一般而言、我們普通人很難去穿透晦澀的文字,生活中也未必適合種種玄深的義理。要在多樣多種、諱莫如深的經藏當中,比較而取得適合自己的佛法精神,那就更加困難了。

似乎我們和其他的宗教比起來,更難以在生活中「實際地援引」佛法作為典範實踐。因此,協會創辦人羅卓仁謙對《聖典》的期許,為的就是「藉由白話故事、事蹟的方式彰顯佛陀典範價值,傳遞一種佛法的生活態度」。

佛法、是由釋迦牟尼以人的身份實踐出的法理。透過人的生命來活出、因而在人間存在、在大眾之間流通的,而非僅存於義理或者學院內部的研討。

 

但為何「佛法作為生活態度」對我們重要呢?《聖典》的〈傳誦篇〉中,佛陀曾提示摩訶男:「被砍倒的樹木會倒向它所傾斜的方向。」這裡指的就是,透過掌握正確的佛法精神,在各種生活場景、微小細鎖的時刻培養自身實踐的習慣,這就是在家行者「以自身為出發點、投入社會生活」的最好修行以及佛法流通方法。

儘管《聖典》的編彙、在白話佛經推行上並非先例,但此書將作為解脫協會教團日後重點學習的內容之一。在歷史發展中,許多我們目前習以為常的佛教形制、甚至佛教思想本身也是逐步發展而成。

 

因此,《聖典》這樣白話佛教經典的推行,在佛教信仰逐步淡化、佛教徒人數逐漸下降的當代社會,顯然有其「法在人通」的必要性。以我們大眾的生活作為佛教的承載、以我們面對的當代社會作為佛法廣傳方向,如此一來這樣將也不愧於我們作為一位佛教徒應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