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文章

法成大業課程:善知識為成佛之緣

課堂時間:2018年1月6日(六)
課堂地點:德祺書坊
學員人數:17人
主辦單位:解脫協會
授課老師:羅卓仁謙老師

 

解脫法成

修行有四個阻礙,導致我們沒有辦法成佛,這四個阻礙必須透過聽聞善知識的教授,然後付諸實踐,才能夠消除。善知識的教授有幾種呢?

佛之六道:因、依、緣、法、果、業,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緣。成佛之因跟成佛之依,我們沒辦法控制,每個人都有如來藏,我們已經生為人身,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善知識了,因為法是由善知識所宣說的,在這樣的架構中,緣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著作的特色,最重要的還是要在善知識座下領受教導。

能在老師座下一面聽聞經文義理,一面集思廣議如何翻譯才能更能貼近原文,冥冥眾生中的我們是何等幸運。

攝類學

唯識家認為,我們雖然看到東西,但不是基於外在的存在。例如:我看到柿子不是因為真的有一個柿子,趨使我們看到柿子、趨使我們產生這個投射的是什麼呢?唯識家認為,是習氣驅使我們投射出這個東西。唯識的世界觀中,每個人看到的不過是自己習氣的投射而已。

我們身為人道眾生,我們的業是一樣的。《維摩詰經》有個故事:舍利弗問釋迦牟尼佛,別的佛的佛土都這麼漂亮,為何你的佛土是這樣呢?別人的弟子都如此聰慧,為何你的弟子是如此?佛說:「那是你的眼睛有問題。」佛就踩著大地,給舍利弗看他眼中境界是什麼樣子?他眼中的境界是清靜的淨土。

佛教史

不同的佛教修行會採用不同的技巧,這與不同派別對苦、集的認識也有關係。以原始佛教來看,貼標籤的技巧可以達到解脫,唯識派認為這只是強化二取執,所以不可能帶我們到佛果。這就是為什麼大乘佛教的禪修傾向於什麼都不要想,因為大乘佛教強調,做什麼刻意的事都會強化二取執,主要是不同派別對「執」的定義不一樣。當我們過度解讀二取,即為「二取執」。

佛教認為所有東西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所以不自主,佛教稱為「依他起」。所謂的二取是指「因緣所生」,我們的能所是因緣產生的,當我們附加爭議、「遍計所執」,就會出現問題。佛法認為,所謂二取與二取執的差異,一個是因緣產生,一個是我們過度解讀,而本性即為圓成實,即為唯識派三性說。

例如馬尾巴,遠看是一條,近看是一根一根的。馬尾巴是「依他起」,若將馬尾巴看成一條一條的就是「遍計所執」,走近的時候發現看錯了,就稱作「圓成實」。

透過老師深入淺出的解說,讓我們更有機會親近複雜的唯識學,認識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