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文章

道歌海會:從祖師的生活走入我們的生活

活動時間:2018年6月7日(四)
活動地點:待室
參與人數:21人
主辦單位:解脫協會
主辦人:羅卓仁謙
紀錄:李朕嘉


道歌海是整體藏傳佛法,尤其是噶舉派的重要修持。藏傳佛法源自印度,最早可以追溯至八十四大成就者,有別於完善的寺院、王宮、國師體制,他們幾乎是庶民,甚至是社會底層的人,其中庶民文化多彩多姿、活潑風趣,包容不同的生活態度。這些大成就者中,許多人與我們一樣,平日非常忙碌,但是又對社會主流種性階層價值觀心懷叛逆,在生活中實踐修行,這是密法早期發展很大的特色。

行者平時修持,每個月固定聚會兩次,拜會感謝上師、討論修行心得,與身旁的同修道友見面,這也是難得可以吃得比較好的時候,透過薈供去修補上師、本尊、護法之間的關係。因為當時的行者文盲也多,所以常用唱歌的方式流傳修持心得,這些唱頌就是噶舉道歌海的起源。道歌象徵不論生活多忙碌,都能將法教付諸實踐,引申出噶舉派重視「實修」的精神。

噶舉道歌海,由第八世大寶法王彙整重要的道歌,約略有三百多個貝葉,解脫協會每次的道歌進度約二十五頁,預計再兩、三次就唱完全部的道歌,之後會重新以新的形式進行。

道歌加故事的紀錄方式,唱頌道歌時,同時憶念祖師大德的行誼。相較起來,道歌的宗教味道較淡、省思意味濃。現在的宗教活動反而都重儀式,宗教味道濃、省思意味淡,因此宛如瑰寶的道歌,應當好好珍惜。

這次的道歌是岡波巴大師的學生後代廣傳噶舉派,這次以五個大師為主。其中祥仁波切的「究竟勝利」道歌,希望自己養的鴿子能傳信給五方佛,向諸佛們傳信自己能戰勝煩惱、弘傳佛法、不愧對三寶的信息。羅卓仁謙老師說明:這是一個有證量者發自內心的「自信」。這樣的強烈自信是建立在「實修實證」上,因為佛法的修行,不是把諸佛菩薩拿來信仰崇拜的,而是當作榜樣模範去學習、去效法的;經過正確的修持方式,可以產生實修證量,當自身如同像佛菩薩那樣,自然會產生如祥仁波切那樣的自信。

佛法有很多法門可以解決煩惱,但是一般人卻很容易跟文化習俗走,碰到難題就跑去找信仰、找神明、想靠外力不靠自己。佛法是訓練讓自身的內心更強壯,能夠去面對種種問題,而不是選擇逃避的方式(逃避的方法往往事靠別人、靠外力)。當自己的內心能有力量,尤其是像佛菩薩一樣心有力量便能降伏煩惱,而不需外求種種世俗東西,世俗的一切都是無常、有漏、不牢靠,但人們往往本末倒置。倘若面對佛法,一味地用「信仰者」的心態,那佛法能給你的便會很少,但信仰心態就是以「要求」為基礎,如此求到少、求到小的反差,會讓你推離佛法更遠,卻離煩惱痛苦更近。

現場有人提出如何進行「觀修」?老師回答:觀修不是躲在房間內進行阿Q式想像,而是將法教融入生活中,誠如噶舉祖師大德們將實修融入生活才是。

融入生活的觀修有兩個重要的階段,第一是「勝解」必須對法教有所理解並且通透,這是要透過不斷地反思、產生,否則很容易「看過就忘了、念過就算了」,例如這次的道歌中,卡惹禪師回應博多瓦善知識(阿底峽尊者的嫡徒孫),表達禪修的覺受:「思維暇滿人身難得、死亡無常以厭離世間;思維因果業報、輪迴過患以厭離三有安樂與享受;禪修慈悲菩提心,以扭轉追求各人寂靜的安樂」等,就是串習生勝解的最佳示範。

第二是「抉擇」,當面生活對處境,不論是碰到另你想發火發怒的事,或是不可自拔想要的東西,或是任何讓你情緒起波濤的事情,在處境當下能生起正知,想起平時所學的法教,進而馬上透過抉擇轉化過去的經驗,形成新的經驗,哪怕只是緩和幾秒中的憤怒,都是將法教付諸實踐了。當串習生勝解,抉擇生轉變,如此持續下去,誠如這次的棍波多傑尊者的金剛覺受曲道歌,在持續實踐禪修法教後,對於顯像與執著,在心中自然消散──如是顯像皆恍惚,如是世俗皆幻輪,如是石窟直寬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