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文章

道歌海會:來聽專家說噶舉派的見、修、行

活動時間:2018年5月24日(四)
活動地點:待室
參與人數:19人
主辦單位:解脫協會
主辦人:羅卓仁謙
紀錄:李朕嘉

 
這次的道歌系列開始,可以說是大師輩出、群雄並起,因為岡波巴大師無比殊勝的廣傳,讓噶舉派進入第一次的分支時期(四大)與第二次分支時期(八小)。但是目前我們所說的四大八小,並沒有誰優誰劣,而是分支時間的差異,又可稱為「四長八幼」。

這次的道歌,是羅惹巴尊者的道歌,他是岡波巴大師的四代弟子、道歌內容特別長,因為要強調其「剛毅」的修行風格。例如,尊者曾用一袋的麥粉度過兩年的閉關時光。因此本次的道歌薈供主持的羅卓仁謙老師也特別囑託,讓準備的薈供食物是簡單的「芝麻糊」,讓參與的人一起體驗羅惹巴尊者閉關的生活,就是吃類似這樣的食物度過好幾年的閉關時光。

本次的道歌有特別邀請 大寶法王楚布辦公室常駐拉浪寺的堪布噶旺當作來賓,為參予者開示何謂「如何作為佛弟子?」、「如何作為噶舉派的佛弟子?」兩個入門但非常重要的問題。堪布學養豐富,更是 法王非常信任的上師,多次銜命負責尋找教內許多大師的轉世祖古,是位學養、德行、實修與人生經驗都很豐富的老師。
 

一、 如何作為佛弟子

我們身而為人,又身在一個文明國家,必然是我們有快樂的福報,但往往不知道自己具有這樣珍貴的機會。我旅遊各地時,見到很多人覺得生活沒意義甚至想自殺。我以前住在西藏,自殺這件事很難聽得到,自殺對我們來說變成一種「傳說」,但是在都市卻是日常新聞。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們必須知道自殺無法根本性解決問題,必須透過佛法真實了知自心才能。假若自殺能解決問題,我在早年聽聞佛法、知道輪迴皆苦的時候就選擇自殺了,但就是因為這樣無法根本解決問題,才沒有這麼做的。

輪迴本質是痛苦的,特別是生在輪迴中,有生就必然會有老病死,這是無可避免的。在座的各位可能尚未體悟衰老的苦,但是應該了解何謂病苦,但是這些對眾生的苦來說,自身的痛苦都不算什麼了。印度隨處可見窮人,沒得吃沒得住,然而家裡飼養的馬牛被奴役一輩子,沒得吃卻要被人奴役,相較起來,窮人還有一定的自由。而在佛法世界觀裡,畜生已經是三惡道中好一點的,但是人之所以快樂,只不過相對其他眾生好一點而已,輪迴的本質是苦的,苦中比較好壞差異罷了。

在歷史上,轉世輪迴觀都有不同的爭議,很多思想信仰不認為有輪迴,但是現在時代認為人有轉世,已經有很大數的人相信了,輪迴的存在,就證明了無法保證自己會轉世成什麼生命形式。因此,生為人要了解成為人的快樂,但更要了解在輪迴中痛苦為何,才能在有限的自由中,追求解脫輪迴。一般認為快樂的阻礙是外在物質匱乏、內在知識匱乏,但是即便台灣是幾乎什麼都不缺的國家,真實的快樂並沒有發生。

我離開藏地二十多年,即便聽過有生病的藏人,但幾乎沒聽過失眠,但是現在在高發展世界中,失眠卻是一種常態,有錢、有知識水平,卻無法解決失眠,可見這與缺乏知識或金錢無關,而是我們思維的方式有問題。以前我住的寺院「久拉寺」,有一位老僧人平時過得很健康,七十多歲知道自己要過世了,準備好大量後事等上師回來,與上師面見兩小時後就過世了。另外,同一個寺院的老僧今年九十六歲過世,也是無病泰然,平時修持心經咒語,突然就走了。

我來台灣第四次了,這是個很進步的國家!連吃頓飯也都是吃得飽到不行,而在教育方面,父母花很多錢也毫不手軟,但是快樂程度跟物質知識卻大大相反!每個人都希望快樂,不要痛苦,不論心理還是生理,物質可解決生理痛苦,但心理的痛苦無法透過物質來療癒。所以我對於在坐的各位,或許很多是佛教的新手,我建議你們應該要了解噶舉派的歷史、了解何謂佛教徒,進而了解如何改善心理的煩惱痛苦。

學佛法,首先要知道是自己對自己負責,相對於其他宗教是置某個神至上,由祂來主宰發配,這是大大不同。佛法世界觀,無論想變成輪迴中的任何角色,甚至佛菩薩,都是靠自己,而不是靠誰誰誰來決定。我們所說的畜生道、鬼道、地獄眾生,都是自己所做的行為由自己來負責的結果。無論往上往下去哪一界,都是自己決定的,這是佛所宣說的法教。

這樣的選擇生命流轉的過程,是取決於平時的行為行動,而不是死前想去哪裡就去哪裡。驅使往善或往惡的力量叫做業,我們修持佛法,就是創造有利於往去善界的條件,選取善的行為,防止惡的行為等等。一般宗教都是訴諸於上位去規範,例如不可吃豬,不可吃牛,但是這並非佛法的善惡標準。

佛法定義的善惡,是行為結果產生的影響來決定善惡,行為產生快樂是善,行為產生煩惱不悅是惡。例如偷盜是惡,是因為偷盜行為帶給所有人失去東西的痛苦、帶給偷盜者被譴責刑罰的痛苦,所以是惡。例如佈施行為,受者得到安樂,施者也會因為滿足他人而感到快樂,這就是善。佛法的善惡是從行為的效應來決定的。

在進行對善惡取捨的過程,讓我們產生取捨的正知力量,這才是佛法取捨善惡的最大收穫。古代傳統喜歡打仗透過戰勝得利,現在人則透過商業貿易獲得快樂,但佛法是以得到正知的力量為快樂的。佛法從取捨善惡的「正知」開展了「戒定慧」的修行:戒是取捨行為,定是內心穩定,慧是意識到輪迴的痛苦、認識永恆有我等的錯誤經驗。內心的快樂,佛法認為是透過戒定慧三學而得,因此佛法重視對三寶的信任來實踐戒定慧。

在佛教中,佛是老師的角色而不是創造者;法是以因果為核心的教導,佛法認為的因果有兩大類:避免痛苦的因果是苦、集(痛苦的因與果),得到快樂的因果是滅、道(快樂的因與果)。僧寶是協助者,監督輔助我們取捨快樂因果。

皈依不是讓三寶塞滿滿的快樂給你,是三寶給你離苦得樂的示範(佛為教者、法為教材、僧為助教)。若對於皈依的態度正確,確認佛教中所謂的救護者就是自己,這就是真正的佛弟子。

 


 

二、 如何作為噶舉派的佛弟子

為什麼佛陀能宣說廣大法教?因為佛具有觀察弟子因材施教的能力,佛說法時,弟子可以直接了解其意,所以佛可以在短時間內宣說大量的法教,累積起來非常可觀。現在佛教主要在三個區域:南傳、漢傳、藏傳。南傳別解脫戒、北傳有大乘菩薩戒,藏傳有金剛乘戒(外別解脫、內菩薩、密三昧耶)。而在藏傳佛法中的四大教派,噶舉名為「成就傳承」(實修與成就)作為噶舉派的特色,對照起來薩迦派是研究為主(教說傳承),閉關房可能蓋好沒人修持,但噶舉則是排滿隊伍準備投入閉關實修。

而在噶舉之中,噶瑪噶舉更是容易產生證量,也就是實修成就的教派,所以名為「內生證傳」。噶舉派的幾個代表性人物中,岡波巴早期研究噶當派、晚年則在噶舉派中實修成就,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虔巴家學寧瑪、自學噶當派法教,爾後進入噶舉派才成就實修,其法友帕摩竹巴早期則是師從薩迦派,後來也是在噶舉派得到成就,這些大師他們在噶舉派的學習,都是因為得到口訣進而實修、產生證量。

這不是遙遠的傳說,例如近代的十六世大寶法王,表面看似沒讀過什麼書,但是證量極大。學者們可能認為十六世法王沒什麼學問,但其現實的影響力極大。例如十六世法王的親炙弟子,我自己親炙嘉察仁波切有二十年了!我沒有什麼神通,但是我可以深深體會他的證量深廣。他沒有凡人有的苦樂、對物質的興致,或世俗的追求,可以看得出來實修對仁波切的心理作用。眾所皆知,上師必須有證量,弟子才能有覺受;嘉察仁波切作為弟子表現如此,可見得作為上師的十六世法王是必然有證量。實修證量傳承不斷,這是噶舉派的特色。

說到一個教派會談到很多,包括所謂的特色:噶舉派是以實修證量聞名,這可以從見、修、行來談。

A. 見(思想)

噶舉派的思想名為「大手印」。是以般若經、中觀離邊的空性,再結合如來藏本來清明來開展的。是佛陀二轉和三轉法輪合一的思想,這也是付諸禪修的技巧;進一步談,噶舉派思想是顯空雙運,體驗到一切經驗都是空,而實修是明空雙運,這是指心性的部分。而在密法灌頂中,噶舉派特重文字灌頂,這才能指出內心本性的部分。

B. 行:平等味

修行行者,要以平等視角來看待一切事,沒有好壞是非對錯的看法,不是強迫,而是行者修持後自然產生針對心理狀態的改變。

C. 修(禪修法)

那洛六法,也就是透過身的操作來扭轉心的經驗。顯教多談心的法門、心性的練習,而密法,特別是無上密,則重視利用身體來進行心性的修行。運用身體流動的氣,氣流動管道的脈,脈所交會的明點,身體三個精華,去操作三者、扭轉經驗而達到證悟,例如那洛六法就是這方面的禪修方便道。各位要知道,佛法不論是利用身或利用心的法門,都是要走向證悟空性、成佛,然而心太難控制了,要花相當久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麼修心為主的顯教要花三大阿增祇劫來成佛。但是密法是運用身體的控制、來達到心的控制,因此會省下很多修心控制的時程,很快可以證悟成佛。
密法的理論是:心跟氣是綁在一起的,當氣被控制了,就可以讓心產生不同的經驗。控制氣轉向正確的氣脈,就會產生正確的經驗。例如岡波巴大師專修持那洛六法中的拙火,光是透過拙火對身體的控制,就可以產生讓心性有正確的經驗轉變,達到開悟成佛。如果要介紹何謂藏密,沒有比那洛六法「透過生理的操作來扭轉心理的經驗。」此更適合作為介紹的。

對於噶舉派入門的修行,我認為是:虔敬。對上師有所虔敬,大手印才能接續產生。例如噶嗎洽美尊者所言:「作為噶舉派弟子,只要對噶瑪巴有虔信,就會往著成佛之道前進。」

第八世大寶法王說過:其他教派用很多詮釋來解釋一個修行概念,噶舉派是上師必須先體驗過才能後傳於弟子。因此,噶舉成就者數量之多,被稱為噶舉成就海會。要成為噶舉行者必須依止有證量的上師,上師必須自身有經驗法教的證量。所以,噶舉派是以經驗性指導為特色,不是純粹知識性的,而是個別經驗上的傳承,老師的體悟覺受直接給予學生。例如直貢噶舉的吉天頌恭尊者,他曾說過自己所說法教,沒有一個不是自己經驗過的。然而,實修口訣並不是無中生有,完完全全可以追溯到佛陀的經典作為佐證,行者的證量是心性的轉變,而誰可以證明這樣的轉變正確與否?唯有佛陀可證明。有經論為根據的實修,有虔信作為基礎,這就是真實地作為噶舉派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