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文章

法成大業|攝類學:色欲兩界眾生觸欲差別

欲界空居天以下觸欲:二根相會為主

經論上有提到不同的眾生們滿足欲望的方式,尤其在延續生命的性觸欲上,《瑜伽師地論》第五卷:「復次婬欲受用者。諸那落迦(地獄)中所有有情皆無婬事。所以者何?由彼有情長時無間多受種種極猛利苦,由此因緣,彼諸有情若男於女不起女欲;若女於男不起男欲,何況展轉二二交會?若鬼傍生人中所有依身,苦樂相雜故有婬欲,男女展轉二二交會不淨流出。欲界諸天雖行婬欲無此不淨,然於根門有風氣出煩惱便息,四大王眾天,二二交會熱惱方息;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亦爾。」欲界空居天以下的眾生,滿足欲望的方法除了地獄道眾生纏惱於苦痛外,不論是餓鬼、畜生、人、四天王、忉立天,都需要透過二根相會滿足性觸欲,四天王以下的欲界眾生都會有不淨留出,天王與忉利天交合時不會有不淨留出,但會有風氣噴出來。

欲界空居天以上觸欲:擺脫二根相會

《瑜伽師地論》第五卷:「時分天(夜摩天),唯互相抱熱惱便息。知足天(兜率天),唯相執手,熱惱便息。樂化天,相顧而笑熱惱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顧視熱惱便息。」從夜摩天開始,滿足性欲的方式就脫離了二根相會,夜摩天以交抱滿足性欲、兜率天以執手、化樂天以相笑、他化自在以顧視,越上層的天眾對性欲的滿足方式,越不需要觸碰身體,到化樂天以上只需要笑、看即可以滿足性欲。

空居第一天:夜摩天

夜摩天的眾生,為什麼叫夜摩天?有幾種翻譯方式,但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夜摩天眾生在他們的這個,根據經典的說法,夜摩天眾生不受日月光明所照耀。那根據學者的研究,夜摩天是閻羅王的原型,夜摩在梵文叫Yama,所以有時候叫閻魔或焰摩都有。古時候在印度文化,在佛法之前,印度文化中認為這個所謂魔最主要的角色就是死神、死主。所以死主他會殺人,因此被稱之為魔。這跟佛法無關,佛法裡面對魔的定義不是這樣,佛法裡面對魔的定義是「會干擾你修行」的才叫魔。

在早期印度的原始文化裡面,魔的定義,指的是殺人的死主叫魔。所以焰摩或者是夜摩,或者是我們後來發展出的閻魔(閻羅王的前身),他其實都是在指這個,原本原型是要以夜摩。後來為什麼叫做閻羅王?梵文叫做Yamaraja,Yama就是夜摩,raja是王的意思。現在印度不是常見Raj一詞嗎?Raj就是王,那個字梵文原本是raja。閻羅其實就是來自於焰魔羅王Yamaraja,就是這樣子。這原本是印度的文化,認為說有一個死主,死主在主宰著人類的命運。所以夜摩天位在忉利跟四天王之上的原因在這裡,在這個印度文化之中。後來這樣的文化就也進到了佛法內,但是佛法就把夜摩天跟閻羅分開了。

菩薩最底層天:兜率天

夜摩天再上一層是兜率天,兜率的意思是歡喜的意思。格魯派最早的寺院,跟他們到現在為止最主要的領袖,統一都叫甘丹,甘丹寺、甘丹頗章,這個對應的是藏文Gandain這個字。Gandan這個字就是兜率的意思,甘丹等於兜率。

宗喀巴大師會把他的寺院取名叫甘丹,關鍵的原因是跟宗喀巴大師本人對於彌勒菩薩的信仰有關。宗喀巴大師對於兜率內院,對於彌勒菩薩有強烈的信仰,而彌勒菩薩根據經典上的說法,他現在正在兜率內院講經。不只是彌勒菩薩如此,所有的補處,都會在兜率內院講經,包括釋迦牟尼佛在來到此人間之前,也是先在兜率內院。

什麼諸佛要成道之前會生於兜率天呢?有一個關鍵的原因,這個關鍵的原因是因為兜率天算是欲界諸天裡面,比較離於男女淫慾的天人。從夜摩天開始,就其實已經擺脫一般我們這種二根相會,就是性行為的這種滿足欲望的方式。而為什麼菩薩會投生於兜率而不是夜摩呢?因為一開始夜摩被認為是魔的居處,所以菩薩們並不會在魔的居處說法,所以離欲行的層次,最低就是從兜率天開始,關鍵在這裡。還有很多其他的說法,例如菩薩不會選擇在化樂天跟他化自在天,因為菩薩們會盡量越低越好近苦難眾生,會希望能夠對越下界的眾生說法越好;若類似說以他的功德表徵來看,菩薩最下界在兜率這個位置。

象頭天毘那夜迦:世間善神,佛法惡神

在早期佛教裡面,濕婆是一個跟佛教非常對立的角色,他化自在天就是濕婆;佛法裡面不認為夜摩天是魔王,認為他化自在天才是魔王。印度文化認為夜摩天是魔王,為什麼?因為這個魔王是從死神的角度來看,認為這叫魔王。佛教認為會障礙你擺脫欲望的那個才叫魔王,所以佛教認為的魔軍是他化自在天。所以,濕婆有沒有男女欲望呢?其實不太有的,你看他是在這個層級的天神。但他化自在天有強列的「佔有慾」,可以說他們不跟自己的老婆發生性關係,但是也不讓老婆出軌的人。

濕婆的兒子是象頭天,在佛法裡面認為他是障礙者,梵語稱為「毘那夜迦」,毘那夜迦是為障者、是所有障者之王,他會障礙修行人;他不會害你的生命,你如果求他,他會滿足你世間的福德。這其實就是非常符合佛法的:「以世間人來看他是善神,但是以佛法角度來看他是惡神。」因為他會阻礙我們修行。所以理論上如果你希望修行順利,你的欲望應該要減少,不應該祈求太多。所以就是為什麼毘那夜迦跟濕婆一樣,以世間人來看是善神,以出世間來看是障礙。

毘那夜迦非常非常喜歡吃甜食,所以供養甜食的習慣在日本、包括南傳都有保留,藏傳也是。多瑪的原形就是給毘那夜迦的摶食,最早期所謂的摶食這個概念,或者叫團食,這個在讀三十五佛懺裡面有,「乃至施予眾生一摶之食,或修淨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摶食就是一團,這個跟印度人吃飯有關係,印度人是用手吃飯。早期佛法什麼時候會給摶食呢?只有在給鬼神的時候。供養不可能用摶食,因為摶食是殘食,吃剩下的。供養一定要用最新鮮的,怎麼可能我拿一個缽,裡面有東西,然後我還供養諸佛,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摶食這種東西原本都是要給下面的、比你還要低階的。那這個包括什麼呢?可見的可能就畜生,不可見就是鬼道眾生。摶食最好就是布施給鬼神的,修行人布施給鬼神。

這有幾層意義:第一個、基於修行人的慈悲心。第二個、希望他們不要障礙修行者,如果來幫助修行者自然更好。那這一個就跟毘那夜迦喜歡吃甜食這個結合了,所以早期的摶食,它裡面都會講究要加一些甜的東西,譬如說藏傳的三白三甜。其實這個甜的東西就是毘那夜迦特別愛的。在經典上面都沒有特別提到說諸佛喜歡吃甜食,可是都會講到毘那夜迦愛吃三種東西,甜食、水果還有蘿蔔。所以其實修行者,持戒要修本尊法,要斷五辛還要斷蘿蔔。蘿蔔是算在五辛裡面的,在印度的傳統裡面。五辛跟蘿蔔這種東西都是屬於善神不喜歡,惡神喜歡的、五辛也是。

所以為什麼比如說我們修多羅或者修度母,事部或行部瑜伽你要斷一些食物,包括蘿蔔。但這並不是基於避免毘那夜迦的原因,因為你可以吃甜食;在最清淨的八關齋戒中,一天一餐理論上也只能吃三白三甜,理論上只能吃一個三白三甜做成的飯糰,叫白淨食,這是比較嚴格的作法。所以他其實可以吃甜的,可是不能吃蘿蔔。

總之,用甜食來布施給毘那夜迦是非常常見的傳統,藏傳也是;這個藏傳裡面原本都講多瑪這個詞,「多」在藏語裡是灑或丟的意思,這代表它這個東西本來不是供養的,它是往下的。所以摶食在梵文的原形,在印度佛教原形也是指是單純布施給鬼道的那種摶食,是後來才把它變成一個文化藝術,然後弄得很漂亮,原本只是布施給鬼神的。那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流出了所謂的這種摶食的作法,摶食的這種修持方式。

毘那夜迦原本是一個為障者,是障礙佛法修行,根據一些儀軌的說法,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十一面觀音,他覺得毘那夜迦有可能可以轉為護持佛法的人,因為毘那夜迦不是本性惡,而是像愛搞事、調皮的人;十一面觀音就化現成一隻母象,去找毘那夜迦,跟他說你想要跟我在一起的話,你就要護持佛法,然後毘那夜迦就答應了。所以大家剛剛看到的那個聖天雙身抱像,就是毘那夜迦跟十一面觀音化現的那隻母象抱在一起。哪一個是十一面觀音呢?有頭冠的那一個,有戴寶冠的那一個是十一面觀音化現的母象,那另外一個就是毘那夜迦。

這個毘那夜迦在真言宗、東密稱之為聖天,據說非常之靈驗。但修他的法有很多很多禁忌,聖天的修法很特別,除了要給他供養之外,聖天的一個重要法門叫浴油法:要用油去浴那個聖天的像,這就是一種「觸食」,類似給聖天精油按摩、是一種觸食的表現,這很明顯表現出它是欲界眾生這種特性。

總之,毘那夜迦:第一個,他是為佛法障者,卻是世間善神;第二個,他是在佛法裡面被調伏了,但是他欲望滿足的方式是用交抱,可以知道是夜摩天的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