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文章

法成大業|佛教史:光明心的發展之二

這份文字是羅卓仁謙針對高階翻譯訓練班上課內容的重點紀錄。

光明心的心力強大,先必須彰顯光明心

為什麼會認為以光明心修行很重要?最關鍵的原因是因為當心越微細的時候,它的力量是越強大的,藏傳經論中有這樣的一個論述。換句話說,心越粗糙,力量越弱;比如說跟欲界心比起來,色界心比較有力,為什麼?因為欲界心太紛亂,專注力不夠,很亂。色界心更有力、更微細。如此一來,若這個假設為真,那麼光明心是最細微的,它就應該是最有力的。但原始佛教沒有相信光明心運作的這一套論述。

所以在掌握了光明心之後要如何?藏傳佛法中不同的有不同的看法,以無上密的角度來看,藏傳佛法的每個教派都主張說光明心很重要。但是得到光明心,當你的光明心彰顯之後要怎麼操作?這每個宗派的說法都不一樣。譬如以格魯派來看,其認為光明心彰顯之後,要以光明心去觀察空性,以光明心作為力量去觀照空性,觀照五蘊的空性;而若以大手印的法教來看,僅僅是意識到光明心的完整面向,然後保任、維持在意識光明心的狀態就足矣。得到光明心之後該怎麼做則有不同的說法,但可是說,彰顯光明心作為修行的第一步,這是公約數。

彰顯光明心後的實修技巧

無上密的密法,有一派重要的主張是「修死」,例如密勒日巴尊者很期待死亡到來,因為他那一刻就可以成佛了;無上密之所以被稱為方便道的另外一個切入點,是因為它都是抓住「光明心彰顯的那一剎那」,把握住那個機會而得到解脫的。

從無上密的角度,死亡的時候、粗的「想」會斷,這是佛教共識;然後主張光明心的人認為,死亡的時候粗的想斷了之後,光明心會顯現出來,這是第二層,這是大乘的共識;藏傳無上密把這個生理化,提到死亡的時候為什麼粗的想會斷,而光明心會顯現出來呢?因為紅白會交疊(紅白明點相會),用這種方式去詮釋。

接著,無上密進而提出另外一種修行技巧:我們在生的時候、活著的時候,也有一些時刻紅白明點會交疊;換句話說,你是有辦法在生模擬死亡光明心出現的狀況。例如像睡夢瑜伽也是一種,睡夢瑜伽的前提是什麼?因為睡夢跟死亡的時候,意識會停止運作,這件事在《唯識三十頌》曾提及,唯識三十頌介紹了八識、七識、六識、五識,依序介紹。然後有講到每個八識,譬如八識,它就說三界流轉不停、不會斷的;七識也是恆行,就是所有時候都在的;六識會在某些情況之下停止:滅盡定的時候、死亡的時候、睡著的時候、昏迷的時候,這四個時候。其以此為基礎,進而提出在光明心彰顯出來的時候修行。

唯識對識神/光明心是否為獨立的解釋:習性與阿賴耶識相互推動使然

稍前有提到,識神是否為無因的問題,阿賴耶它是一因嗎?它自己怎麼前進的?唯識學派解決了這個問題:唯識學派說阿賴耶跟習氣會互相推動。因為我們阿賴耶現在讓我們累積了生命中的經驗,而我們的經驗是由阿賴耶識投射出來的;接著,我們面對經驗時的行為,會再推動阿賴耶一直往前走。這個習氣指的是什麼呢?這個習氣指的是二元對立的習氣以及業力,二元習氣指的是慣性的把外在跟內在分開來投射。

《唯識三十頌》的第十九頌說:「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也就是說,習氣有分兩種,一種是業力,一種是二取;業力是佛法公約數,這沒什麼好辯論的,但二取是關鍵。所謂的二取,就是習慣性的把能跟所、心跟物、有境跟境、心和識,這些東西分裂開來,習慣性的投射出對立的世界。《三十頌》說到,這就是所謂的習氣,它會推動我們的阿賴耶識為我們創造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而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就會強化那個習氣,然後又再推動阿賴耶,然後再創造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然後再習氣、然後再阿賴耶。所以如果以唯識的世界觀來看的話,這三個是連在一起的。

習氣讓我們慣於二元,因為我們慣於二元,然後就強化了阿賴耶,讓它製造更多的二元,然後這個二元,然後又再強化阿賴耶,然後再製造更多二元,然後再強化⋯⋯就這樣無限循環下去。所以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說:是誰在推動阿賴耶流轉生死呢?是我們的二元習氣。但這二元習氣哪來的呢?是阿賴耶推動出來的。那阿賴耶又怎麼會推動這個呢?因為它之前有別的二元習氣。這就很像我們之前講那個無明、煩惱、業力、痛苦、無明這個循環。這就是阿賴耶跟習氣的循環。

光明心極易被習性遮蔽,持續修練扭轉心的經驗可以防止染污

死後進入中有階段時,光明心並不會是一直都出現的,而是階段、階段性地以不同的形象出現。當我們死亡時,光明心會以本來的形象呈現;一旦我們沒有掌握這機會,它就會以許多表現的樣子讓我們驚豔到,這些階段如果都沒有被掌握到,最後光明心又「再次扭曲」、意生身才會出現,這是藏傳佛法的說法。當然,這不是真的扭曲、歪掉,而是被汙染、被障礙,習氣又一次佔據了光明心,又推動了生命輪迴。

光明心是不受粗想影響的,不管你死前那個明利心是善是惡,光明心就像是最底層的存在,就像海底一樣,而因為粗想的惡而轉世到輪迴,這些是海面上在發生的事情,光明心是那個海底的東西,它不會受表面上的影響。那麼,什麼東西會影響光明心出現長短呢?那叫做垢障,也就是說行者的那個經驗,你個人那個經驗習氣的強大程度。

這個內容如果,比如蔣貢康楚羅卓泰耶在他的《知識寶藏》說,本尊瑜伽的目的,就是為了淨化我們的經驗,讓光明心可以盡量常常出現;光明心之所以不出現是因為我們的經驗扭曲了,所以我們必須淨化這個經驗,然後它才會出現,所以這是修持本尊瑜伽的目的之一。換句話說,阿賴耶不能斷、阿賴耶只能轉;當阿賴耶識成功轉識成智,捨阿賴耶名,得大圓鏡智。

當光明心自認自證,離成佛不遠

什麼東西認出光明心?這就是關鍵的問題,因為理論上去做認知這個行為是粗分心,所以這是一個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因為它只能在實修經驗上面被解釋,一般都是這麼說的:當二元對立被泯滅時,光明心的自我認知能力自然會彰顯。我們現在好像都會認為,要以一個東西去認識另外一個東西、來體會光明心,但是在這裡實修的口訣是,當你的二元對立被泯滅時,它的認知能力自然就會彰顯,這叫「自證」。光明心會認知光明心,可是現在光明心被扭曲了,它投射出來的經驗被扭曲了,這是習性所感知的經驗,所以它看不到自己。用一個好一點的例子來說,就像一個人在照哈哈鏡,他看不出自己。

當行者以光明心認識到光明心,基本上他就是見道菩薩、就是見道以上的位階,假名為佛了。藏傳所說的即身成佛,並不一定是真的成就十地佛果,是到初地,一般是到初地稱為成佛。在這個時候,他就斬斷了那個扭曲的經驗。扭曲的經驗被終結之後,他的輪迴就停止了。

至於阿羅漢的解脫則不是這麼來的,阿羅漢的解脫不論是從南傳、從原始佛教,或是藏傳、大乘來說,都不是這樣來的。如果從大乘的角度來看,阿羅漢的解脫並沒有認識到他的光明心,他的扭曲經驗還沒有被消除。阿羅漢沒有消除二取,阿羅漢只是停止了業力、無明和我愛,但是阿羅漢的二取沒有停止、習氣還沒有停止,就好像那個海面已經平靜了,可是他沒有意識到海底的那個寶藏在那裡。

光明心是有漏還是無漏?

原始佛教不承認光明心的存在,他們認為一個東西的存在,前提就是一定要有一個因緣存在,這跟原始佛教的主張有關:原始佛教認為,佛法終結有漏的方式就是「把有漏的因緣停下」,如果一個有漏沒有因緣的話,就無法終結它。到了部派佛教後期、到了大乘,就認為有所謂光明心的存在。這裡就出現了兩派看法,基本上大乘沒有人認為光明心是有漏的。但有兩派說法,一種認為它是無漏的、一種認為它是中性的。中性的用詞,又叫無覆無記;無覆彰顯它非有漏,無記彰顯它非善非惡;換句話說,無覆讓它非有漏,無記讓它非無漏;讓光明心站在非有非無之間,這個中性地帶。

《唯識三十頌》說,唯識三十頌講阿賴耶,為無覆無記(原文: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捨受,是無覆無記),這是一派說法。這種說法比較溫和,比較能夠被部派佛教或是那些支持中性說的人接受。認為光明心本身是無覆無記,但它的特性是「極為敏銳與細緻」。所以當把光明心用在惡法上面,它的力量就很強大;反過來說,讓它走向解脫的時候,力量也會特別強大,所以它本身並沒有有漏或無漏的特質,單看你怎麼用它。這個代表人物在中國佛教的話,屬玄奘一系的唯識妄心派;藏傳佛教的話,格魯派、薩迦派應該也算。

另外一派的說法就認為,光明心是無漏的。它是無覆善法,它本身就是完美的。這一派代表在中國佛教唯識屬真心派,有一個翻譯家叫做真諦三藏。藏傳佛教的話,像噶舉派、寧瑪派中比較多這樣的看法。

光明心是否會受因緣影響?

認為光明心是中性的人,跟那些認為它是無漏的人,他們在思想上本質有一個關鍵的差異:光明心會不會受到因緣的影響?認為中性的人,肯定光明心會受到因緣影響,給它善的緣,它就往善的那邊走;給它惡的緣,它就往惡的那邊走。認為無漏的人,認為它不受因緣的影響,最主要典型表現就像《寶性論》,都會認為如來藏或是光明心,在佛地沒有更好,在凡夫地沒有更差,這就是認為光明心本身不受外緣的影響。

光明心本身受不受因緣所動搖?認為中性的人都會認為光明心受因緣所動搖,而認為它是無漏的人,則認為它不受因緣所動搖。這衍生出兩種論述:一方認為它是有為,另一方認為它是無為。可想而知,受因緣動搖的那個是有為,不受的那個是無為,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會說光明心是無為,那個是有為。由於一派承認光明心有為,一派承認光明心無為,衍生出來的問題就會是光明心本身是不是緣起性空的空性?

空性的解釋有很多,在此界定是否為緣起性空的空?認為是有為那派會說是,光明心是緣起性空,因為它是有為的,就會受因緣影響,自然就是緣起性空的空。認為光明心是無為那派的就會說不是,因為它不受因緣影響,它不是有為、不是緣起,所以也不是空性。這兩種說法,一個叫自空、一個叫他空;承認它是緣起性空者認為它是自空,它自性是空的,因為緣起。認為光明心不受緣起所影響的人,認為它自性不是緣起性空的空,所以叫他空,他空並不否定空性,它否定的是「空性等於緣起性空」的命題。

所以光明心到底有為無為,永遠都是跟它受不受因緣所影響有關。佛法的大事都是圍繞著因緣來討論的,這才符合佛法本身的價值,也就是緣起。當然不是說反對緣起的人就不是佛法,而是要去思考,光明心在討論這種問題的時候,它的核心目的都是不離那幾個主題:受不受因緣的影響?有沒有可能被因緣改變?如果不會改變會怎麼樣?它的論述都是這樣鋪陳出來的。佛法是有一套邏輯在裡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