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文章

廣大行派菩薩必知:淨化戒律的布薩

一、 布薩起源

佛陀時代的僧團雛形,一開始並沒有布薩,然而當時很多外道都有布薩這個行為。每個教派的布薩作法都不一樣,有一些外道布薩的時候會用牛糞塗自己的身體,因為他們覺得牛糞是清淨的;有些外道布薩的時候一整天不吃飯,像這樣的布薩有很多種類。在這樣的時代脈絡下,佛陀自然就被提問:「佛教有沒有布薩?」佛陀那時的答案是:「如果你們覺得有必要就可以舉行。」
 

二、 布薩目的

布薩在藏文稱作sobyong,在梵文稱作posadha,posadha原本的意涵是「淨化」,也就是在受戒後所必須進行的淨化。受了戒之後,如果犯戒了怎麼辦?布薩就是幫助受戒者淨化我們持守的戒律,布薩的目的是淨化這個戒律。
 

三、 布薩的重要性

經典上提到,所謂的清淨菩薩有兩種:其一是從來都沒有犯過戒的菩薩,其二是犯了戒之後如法懺除的菩薩。特別是在家人中,誦戒是非常非常少見的,雖然漢傳佛教有誦戒法事,但是比較儀式化,沒有像實修營這種完全按照藏傳佛教的對懺懺戒方式。布薩的重要性在於:當戒律清淨,「定」才會發生,要發起實修的戒定慧根基,布薩可以說是鞏固根基的法事。
 

四、 布薩進行流程

佛陀時代沒有科技文明,人口少、森林多,不論是佛教出家人或非佛教的修行人都住在森林,離城市比較遠。直到布薩這一天,原本散居各地的僧侶便會因為布薩而見面。見面的時候就會做幾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僧團會進行表決:僧團如同有議會的形式,會表決通過一些問題。譬如有一位老眾比丘,理論上出家人不可以吃晚餐,可是這位比丘真的病得很嚴重,可不可以開放讓他吃晚餐呢?僧團這時就會表決,他們不會舉手通過,他們是以默然作為表示,如果不講話發表看法就通過了。僧團進行開會,又稱為「羯磨」,這是布薩第一個重要步驟。

第二,僧眾會對在家人說法:對在家人而言,出家人散居各地,平時不太有機會見到這麼多出家人。布薩這天所有出家人都聚在一起,在家人就會特別在此時去供養僧團,因此布薩原本的目的是淨化戒律,演變成同時對在家眾說法。

第三,進行誦戒:將佛陀的戒律背誦出來就是誦戒,誦戒是由受戒的順序去輪流,先受戒的先誦,後受戒的後誦,但是一座布薩只會一個人誦戒。譬如不動如來實修營的各位同時受戒,我們即是按照年紀來輪誦,年紀最大的第一位誦戒,下一次就是第二大的,然後是第三大的,以此類推。在比丘戒作法是長老在誦戒的時候,所有人就是默然聽,聆聽戒條。在聽戒條的時候,就是在自我反省。
 

五、 布薩的改良化

最早在誦戒的時候要「具體」說出犯了哪幾條,但這後來引起僧團很大的動亂,因為會有人事的互相攻擊、鬥爭,例如知道某某某犯戒故意不宣說,然後在誦戒的時候就來當眾公佈。原本佛陀跟僧眾說一旦知道某人犯戒,要馬上告訴他,那他當場就可以懺悔的美意,卻被拿來布薩時揭瘡疤。因為如果當場沒有懺悔就會變成覆藏,覆藏就會變大,小犯沒有當場被糾正,反而變成大罪。

曾經發生過的真實案例:僧團裡有兩位比丘不和,結果那位A比丘看到B比丘跟女子要去密閉式空間,A不明講出來。A在僧團羯摩的時候舉罪,A就說那天B是不是跟女眾去密閉式空間?那天你們到底在裡面做什麼?B沒辦法解釋。如果遇到這種算法,佛教的算法是以「最嚴重」的來算(罪疑為重),兩個人在密閉式空間裡最嚴重是什麼?所以僧團就必須把這個人驅逐,這是非常嚴格的,但是布薩的立義卻扭曲成鬥爭的工具。

在藏傳佛法繼承自印度的佛法思想傳承祖師中,印度的「德光」尊者把這個誦戒的方式簡化,不具體的將你犯哪幾條戒講出來,而是以說自己「違越毘奈耶法,如諸學處犯惡作罪」,你自己內心大概知道說犯了哪些,用這樣的方式去進行,這是德光尊者開許的,在其大作《戒經》中表露無遺。那麼在藏傳佛教界也是一直這樣,所以像羅卓仁謙老師以前出家的時候,對懺進行時也是如此,出家眾「不會」具體說出我們犯了哪些,只會說在這半個月之內,一定有犯了這些墮罪,然後我現在要進行懺悔。

廣大行派的布薩作法,幾乎是以比丘戒的布薩流程為參考,甚至念誦內容都很接近比丘戒的布薩儀式,這是因為寂護菩薩在他寫的《律儀二十頌釋》裡說,大乘菩薩不論僧俗,都應該參考說一切有部的布薩作法所致。
 

六、 布薩的功效

經典上有提到:「不可對不清淨者說戒。」也就是如果大家沒有清淨的話,是不可以誦戒的。因此布薩完整作法都是先進行淨化,然後再進行誦戒。在廣大行派的大乘菩薩戒誦戒時,我們要誦律儀二十誦(背頌戒律可以說是成為僧團的基本資格,就像是一個國家人民的基本義務。按制度上,沒背好的阿闍黎不能上座宣戒)。接下來所有人就要一起念誦:「一切惡莫作,一切善應修,遍調於自心,是則諸佛教。護身為善哉,能護語亦善,護意為善哉,盡護最為善。」這四偈是什麼呢?這是佛陀最早說的戒經。佛陀在成佛後的十二年內,僧團中沒有戒條,因為那時候沒有人犯,所以當時佛只跟大家說,你們就誦這四偈就可以了。

而在流程最後念誦:「堅持禁戒離垢染,具足清淨無所犯,離於禁戒取著等,願戒波羅密圓滿。」這樣就完成了一個誦戒的儀式。當布薩儀式完畢,戒律即回復清靜了。若開始再度犯戒,就等下次布薩回復清靜。
 

七、 固定布薩清淨戒律

佛教的布薩儀式具備邏輯性、合理性,並不是要透過於神祇的力量,或是找一個人來幫你去懺悔,而是透過大眾的力量來進行懺罪。

不動如來實修營的儀軌裡面,有先「正受」、「對懺」的設計,因為布薩誦戒一般是半個月一次,在半個月中可能有人不小心已經不只是犯戒,而是整個戒都毀掉了,在《律儀二十頌》裡有提及:如果整個戒毀掉的話,透過這個正受三次就可以重新得戒,所以這個設計在保護那些如果已經把戒整個毀掉的人。

倘若是具體幾個戒不小心犯了,可透過後面儀軌的對懺來進行懺悔:《律儀二十頌》提到如果是中等犯的話,要在三個人面前懺悔;如果是初等、低等的話,只要在一個人面前懺,那在場布薩的大家一定不只三個、一個人。所以這樣的方式就是可以保證現場的菩薩至少從此刻布薩開始回復清淨。當然也可能今天馬上又不小心犯,回去又持續犯,犯到下一個十五號,然後就再透過布薩清淨一次。

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建立傳自藏傳佛法的廣大行派菩薩戒團體與傳承,這種去儀式性、單純與古樸的作法,讓我們更能體會到「法」本身的力量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