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文章

阿底峽之後:噶當派教理與口訣之河

這份文字內容,是羅卓仁謙在封閉式直播平台上介紹噶舉歷史時,謄打的文字紀錄。
 

阿底峽尊者道次第理論:佛法有教無類,法門本身不會矛盾

阿底峽尊者的主題上次已提到,尊者在進入藏地的時候,對藏傳佛教產生的重要影響,即為他帶入了所謂的三士道次第。那這三士道次第的理論,最主要的概念是什麼?

在阿底峽尊者來之前,藏傳佛法存在著非常多矛盾,包括顯教跟密教之間的矛盾,有些東西好像有些人這麼說,有些人又那麼說,慈悲跟智慧哪個比較重要等等的這種矛盾都是存在的。而阿底峽尊者進入藏地的最主要貢獻是什麼?尊者將這些矛盾釐清,但他釐清的方式是根據經論,他的說法是:「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法門,所以我們看起來矛盾的問題,其實是沒有矛盾的。只是針對不同的人,佛陀或者說古代的大師們宣說了不同的法教而已。」

所以阿底峽尊者的重要貢獻就是提出了這三士道次第,然後去弭平了那個時候存在的對立。
 

噶當派核心修行:透過修行口訣轉化內心經驗,導向慈悲菩提

三士道次第的源頭是《瑜伽師地論》。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中具體地提出修行的步驟,而阿底峽尊者這個傳承,也就是所謂的噶當派。噶當的意思指的是「佛所說的一切經典全部修行經驗談」的意思。換句話說,我們要去實踐這個經驗談。佛法稱之為修心,藏文叫做lojong,lo是心的意思,jong是修或者是淨化、昇華,這個意思是一致的,提昇自己的內心就是所謂的修心的意涵。

透過佛的經典去修我們自己的心、調整我們自己的心、轉化我們的心、昇華我們的心,就是所謂噶當派的修行態度。所以相對於我們好像常常都以為藏傳佛法就是很多神秘的儀軌、神秘的儀式,看起來好像很多宗教信仰文化的東西。噶當派的善知識們,他們明確重視的是修心這個過程。

所謂的修心,是噶當派的口訣特色,所以像所謂的「修心七要」,或是上次法王在美國講的「修心八偈」,還有所謂的「百段修心法」等等,修心開頭的都是屬於噶當派的一種教導。

那麼噶當派的這種修心教導,最主要是在修什麼呢?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在修菩提心、練習菩提心,練習菩提心可說是噶當派所有法教的核心。再更進一步的,具體來說是在修行慈悲心,因為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礎。透過於修行慈悲心、練習慈悲心,去轉化我們的心,轉向慈悲心,這是噶當派修行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或說是它的核心。

這樣的一個傳統就影響到後代藏傳佛教很有名的「轉心四思維」。透過四種念頭來轉變我們的心態,一般又會被歸在《了義海大手印》裡的四共加行,就是思維人身難得,死亡無常,業因果報,輪迴過患。

修心的時候,很多時候的目的就是轉化我們內心的經驗,因此後面叫作「轉心四思維」。我們講的「修」這個字,有時候中文好像很不明確,什麼叫「修」?修理東西叫「修」嗎?還是說你要坐在那邊念經才叫「修」?這個「修」的意思就是轉化的意思,昇華,讓它變得更好,有提昇的意思。
 

噶當派在藏地的法脈確立:仲敦巴大師繼承阿底峽尊者的法教

阿底峽尊者在藏地待了十來年,他最後的付法弟子,也就是他最重要的繼承人是一位在家人、一位男眾居士,叫做仲敦巴。在藏文裡面,「敦巴」都是指老師的意思,那「仲」是這個人的姓氏。這個仲敦巴是來自於東藏地區的,就是現在的可能接近四川、青海一帶。

仲敦巴的本名叫做傑瓦瓊乃,傑瓦瓊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佛苗」,這是他的法名。他原本是東邊藏區的大喇嘛們的弟子。那這些大喇嘛們聽說阿底峽尊者原本已經計畫返回印度了,他們希望尊者可以把自己的法教,至少在回印度之前,透過一位繼承人留下來。

他們覺得佛苗非常聰明,就派他去阿底峽尊者那裡,並寫了一封信告訴阿底峽尊者:「這個人是我們東區所有上師們一致派遣的代表,希望阿底峽尊者可以將法都留給他。如此一來,我們也不擔心你走了之後,沒有人在這邊代表你的法教。不論你離開藏地,或是你圓寂了之後。」

這樣子的情況下,阿底峽尊者就將法都教給了仲敦巴。仲敦巴是一位在家人,如果你看到這個傳統的畫像,會看到他留很長的頭髮。法王之前講過一個笑話,在16年講《心經》的時候,他說很多人看到仲敦巴以為是度母,很多華人吧,因為看到長頭髮的,然後法王說男人可能還是不要留長頭髮比較好,有一個這樣的笑話。

仲敦巴就是阿底峽尊者的重要繼承人,嚴格來說,我們說阿底峽尊者來藏地,其實他個人是沒有宗派思想的,我們並不能說阿底峽尊者開創了噶當派,我們只能說噶當派是源自阿底峽尊者。正式奠基噶當派核心的是仲敦巴,當然阿底峽尊者還有其他的弟子,但他最重要的繼承人就是仲敦巴。

仲敦巴作為在家的修行人,一輩子都持守八關齋戒,所以他雖然沒有出家,但他的表現與出家人是很接近的。仲敦巴對藏傳佛教有很大的貢獻,作為阿底峽尊者的繼承人,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將阿底峽大師遺留的文教及相關資料都保存起來,並整理阿底峽大師的寺院、建立他的塔等等。
 

噶當派的兩宗:博多瓦大師繼承教傳,金厄瓦大師繼承口訣

仲敦巴有三位重要的弟子,在噶當派裡都特別重要,我們一般稱作三昆仲,也就是三個兄弟的意思。這個兄弟不是真的兄弟的意思,是指法兄弟。第一位是博多瓦,第二位是金厄瓦,第三位是普瓊瓦。其中,普瓊瓦比較少聽到,但博多瓦跟慬哦瓦是很常聽到的。

根據記載,博多瓦是該大師的綽號而非本名,其中「博多」的意思是藏族人裝經典的經盒,他為什麼會叫博多瓦?據說是因為這位大師非常擅於經論,所以被稱作博多瓦。

第二位金厄瓦,他的名字什麼意思呢?金厄在藏文是「眼前」的意思。因爲他一直都在仲敦巴的眼前,沒有離開過,就像是仲敦巴的秘書、侍者。所以被稱作金厄瓦。

博多瓦與金厄瓦兩人是阿底峽尊者的徒孫,也是阿底峽尊者最重要弟子仲敦巴的兩位重要徒弟。這兩位弟子非常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博多瓦跟金厄瓦開啟了兩個不同的噶當派傳統。

藏傳佛法的每一個教派基本上都有這兩種傳統,一派會重於理論,一派會重口訣。像我們噶舉派也有,之前說過馬爾巴大師具有教傳與耳傳的傳承,教傳是屬於理論,耳傳是屬於口訣。

開啟噶當派的教傳與口訣兩系分隔的就是博多瓦跟金厄瓦。博多瓦大師繼承的是「教」這個傳統,金厄瓦大師繼承的是「口訣」這個傳統。所以他們兩派在重視修心的技巧之上,有一些不太一樣的看法。有一些可能更重視禪修,另一些可能更重視對經典的思維,這時就開始出現了差別。所以我們一般說,博多瓦是噶當派裡的教理派開宗者;金厄瓦是噶當派裡口訣派的開宗者。
 

岡波巴大師:匯聚大手印禪修與噶當派修心法門,開創噶舉派

上述都比較與噶當派有關,為什麼這些很重要呢?因為我們最後要導入的主角是岡波巴。岡波巴大師除了從密勒日巴學到大手印之外,他最早年是從一位老師那邊得到了金厄瓦的教導。換句話說,岡波巴是金厄瓦的徒孫。

我們一直都說,岡波巴大師作為噶舉派祖師,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將兩系法教,也就是大手印的河流跟噶當派的河流變成一條,這條河就是我們的噶舉派、達波噶舉,這就是屬於岡波巴的貢獻。

我們之前有講過帝洛巴、那洛巴、馬爾巴的貢獻,在此同時要講到阿底峽尊者,然後仲敦巴、慬哦瓦、博多瓦的這些貢獻,最後再導到岡波巴大師。如此一來,對噶舉派的歷史就有一個很完整的認知了。

法王近年對博多瓦大師所寫的《修心絮語》持續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