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文章

不動佛密法修持流程

此系列文章,系羅卓仁謙為不動如來實修營學員講學之上課記錄整理編輯而成。
 

1、 發菩提心:為了利益眾生,計畫覺悟


「發菩提心」可拆開兩個詞來看:一個叫發心,一個叫菩提。發心即是計畫,菩提即覺悟,所以發菩提心就是計畫覺悟,僅僅是如此就稱之為發菩提心了。細究之,覺悟背後的動機為何?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講的七種發菩提心之因,有各式各樣,但大乘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特別強調是最好的原因是「利益眾生」,會讓菩薩道走得長久。因此發菩提心在大乘佛教的脈絡下,不僅僅只是想成佛,還要具備利益眾生的心態。
 

2、 受菩薩戒:實踐菩提心的承諾

發菩提心既然叫作「發」,代表才剛開始,菩提心還沒有真的變得很穩定,我們要不停去練習,讓它變得穩定。因此為了維護這個菩提心,必須受持菩薩戒、培養四無量心、準備加行等,讓萌生的目標能夠持續茁壯,終成覺悟。發菩提心只是設定個人目標,但是受菩薩戒則是貫徹實踐菩提心的承諾。菩提心只是想成佛,還停留在目標階段;菩薩戒則是認真開始執行,進入實踐邁向覺悟的路途上。關於「菩薩戒」、「四無量心」非常重要,會特別列專題講解。
 

3、 密法灌頂:取得學習密法的資格

具備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兩者,才具備了學習密法的前提,再來才能進行學習密法的灌頂。在不動佛實修營所受的灌頂叫做「隨許灌頂」,讓受灌頂的菩薩們具備資格學習阿閦如來的法門。尤其大寶法王尊者有授權要傳授不動如來的咒語,因此必然要讓具備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學員接受密法的隨許灌頂才能進入往後的密法學習。隨許灌共有四個步驟:

1. 宣讀誓言:複誦一次菩薩戒,重申貫徹菩提心。

2. 水灌頂:這是隨許灌頂最重要的部分。灌頂這個文化來自於印度,當王子要繼位的時候,國師就將裝有四大海水的罐子,澆淋在王子的頭部,象徵王子得到了四大海的授權,成為統御天下的國王;同理,隨許灌頂是「諸佛智慧的授權」。

3. 寶冕灌頂:以寶冕象徵佛部,宣示所受灌頂的這個法門,是屬於佛部的本尊。

4. 八吉祥:希望受灌頂者修法能夠順利、沒有障礙,以八吉祥作為修法吉祥的象徵。

最後老師賜予學生們「不動如來護輪」,它具有防護意外厄難的力量,希望所有實修營的學生們能在學習上都沒有意外,作為好的緣起。
 

4、 印塔加行:不動如來密法正行的準備階段

加行即預備階段,目的是讓行者準備去做正式的修行。能夠如法修行很不容易,種種障礙罣礙會困擾行者無法好好修持,因此必須創造有利於修行的條件才行,這個準備進入正式的修行「正行」前稱為「加行」。在修持加行的過程中,行者可以更能認識到這個法門,例如藏傳佛教很有名的叫做「四加行」,不動如來實修的加行則為「印塔加行」。

印塔,是密法,特別是不動如來重要的簡易修行,在《阿閦如來念誦供養法》、《淨一切業障陀羅尼經》等漢、藏不同系統的不動如來法門中,都異口同聲地強調印塔的重要性──印塔加行能去除行者入門的障礙,並補足行者修行上的不足,若練習禪修的階段同時也持續印塔,能夠讓這樣的禪修輾轉增勝,更符合三十七菩提分法裡面所說的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印塔加行以圓滿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塔為目標,為行者進入不動如來法門實修做好準備。
 

5、 不動如來密法正行:從印度到藏地,傳承儀軌修法

印度時期,不動佛的密法的儀軌在印度主要有六本。其中有三本是阿底峽尊者所編、一本是澤達日阿闍梨所編、一本是勇勝阿闍梨所編,有一本作者無可考。在印度時代,「儀軌」內容非常非常複雜,大師們編撰任何一個儀軌,怎麼樣排列、增減內容,跟大師本身怎麼看待該儀軌的本尊有甚大的關係。根據後代的藏地大師們的分析,阿底峽尊者跟茲達日阿闍梨的儀軌著作,被認為屬於事部跟行部兩種技巧都用上了,而且阿底峽尊者所編的儀軌是屬於「純個人修持的偈頌體例」。

藏地時期,噶瑪噶舉派的傳承到了第六世夏瑪仁坡切,對這個儀軌進行編纂,讓原本的偈頌體,演變成一個具體可操作的步驟,名為《妙喜淨土莊嚴》。這可以說是噶瑪噶舉派裡,不動佛儀軌的第一本具體的著作;之後到了第一世蔣貢康楚仁坡切寫了《帝釋琉璃花鬘》,大師他把這個《妙喜淨土嚴飾》再加了很多內容,包括兩段:一段是利生者作法,一段是利亡者作法。從印度時期的個人修持暨頌體例,到藏地時期噶瑪噶舉派演變成可操作、步驟性的儀軌及利他法門,不動如來密法儀軌可以說是完備。

不動如來實修營包含完整的實修與理論,在印塔前行、供養正行、成就法結行的過程中,貫徹戒、定、慧三學的實踐:行者必須領受五戒與菩薩戒方能進入密法實修;而在印塔加行的過程中,會循序漸進研讀《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藏文版尤為詳盡),拔濟苦難陀羅尼經與淨一切業障陀羅尼經,再從密法歷史的角度,來為進入供養正行做準備。

進入供養正行時,會研讀後靜慮續、大日經疏來練習密法特有的禪定技巧,然後進入儀軌修持。最後一些利他的技巧,包括除障、護輪、葬儀等作法因為都是以利他為主,與行者本身的實修並無絕對關係,因此這方面的學習尚待大寶法王尊者指示當如何推動。
 

6、 不動如來閉關:完成不動如來本尊段

根據歷史記載,開始出現三年這種閉關,可以追溯至第十四世大寶法王的時代(法王親自帶行者於楚布寺入關閉關作為表率)。在此之前多是進行短期的閉關,現在比較有名的三年三個月閉關,是在上述十四世法王時代開始建立。而所謂一個正式的閉關,在關期內是必須修許多的的本尊,而修持本尊是依照本尊段模式來進行修持。要修完一個本尊儀軌,必須包含「念誦法、成就法、護摩法」三個程序,才算構成一個本尊段。

閉關三年三個月,能讓行者快速的掌握可能數個、甚是數十個本尊段。閉完關三年三個月結關之後,行者對所修畢的數個本尊裡面特別相應的,可能再額外花很長一段時間來做這個本尊的修持;閉關如同是快速把許多本尊法教給行者,但能夠閉關之後就有高深體悟的人,少之又少。因此,要準備好進入閉關修持,最理想的狀態是充份了義理論、實修的「教相」,再進入閉關密集進行「事相」,這也呼應大寶法王尊者一再強調的理念──圓滿的法教,還要圓滿準備好的人。

不動如來本尊段的念誦法是四十萬次,然後各補缺十分之一,所以是四十四萬四千四百四十四次不動佛陀羅尼,並且每天必須四座;成就法則要念誦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次,且必須一週內完成,不得延期;護摩程序則很快,可以一日完成。再之後修的法,都是比較屬於簡單程序的利他法門,例如修完之後行者就有能力以不動如來法為他人超度、以不動佛法門為他人製作護輪等。
 

7、 不動佛實修營結業:擔起利益眾生的責任

現在廣為人所讚歎的藏傳佛法閉關體制中訓練出來的喇嘛們,是經過哪些過程而訓練出來的?藏傳佛法的閉關學程,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要訓練出「俱格的上師」,讓大部分的寺院都能有執行日常法事的行者。那這樣擔當者如何產生?就是用閉關期來過濾與訓練。當行者完成一個閉關期,結業後成為喇嘛之後,教派自然也當然賦予結業喇嘛的責任與工作。

同理,如果只是為了想要學好這個法門,或想要累積資糧成佛,或增加禪定力等等,把不動佛實修當做「日課」就已經是足夠,不一定要走到嚴格的關期。完成不動佛關期學程,是以利他作為根本基礎,開始在現世中扮演利他的角色作為核心目標,所以並不能認為修完不動佛實修營後就解脫了。完成規定關期的修持後,行者扮演的已經是類似師資的角色,必須為利他付出。總之,修行任重道遠,而密法的修持,終究是去利益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