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文章

密法儀軌修持的特色

密法儀軌修持暫時目的:見佛、淨心

作為密法的核心經典有二:《大日經》與《金剛頂經》。《大日經》開宗明義闡明:「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是以透過方便(或稱之為三昧、禪定法門)的技巧,而其暫時目標則是「見佛」:透過見佛來接受教導提升菩提心、大悲心、增長智慧達到佛果。這是因為《大日經》深受顯教《普賢行願品》的影響。

《金剛頂經》以「心淨則佛土淨」做為開展,一系列的觀想方式來淨化行者的有漏經驗,例如觀想空行勇父、觀想壇城諸尊等,以轉化有漏經驗成無漏,目標是「淨心」,當心淨則能直接開展淨土。《金剛頂經》重視心的淨化,到了無上密瑜珈則更重視身體的淨化,這就是氣脈明點理論的濫觴:這種法門與原始佛教中,以觀察自身的五蘊為出發相像;不同在於無上密瑜珈認為人身具備無漏佛身的潛能,而原始佛教認為人身畢竟是有漏的。

密法儀軌基本架構的禪修技巧:有相三昧、無相三昧

《大日經》、《金剛頂經》兩部經典暫時目標不一致,一為見佛學習,一去除障礙直接開展淨土,但是作法都是以兩種三昧門(禪修技巧)為主要方法:「有相三昧」,偏向止禪,屬於勝解作意,能夠淨化表層習氣,主要累積福德資糧;「無相三昧」,偏向觀禪,屬於真實作意,能夠淨化深層習氣,主要累積智慧資糧。

這兩者禪修方法並行交叉使用是密法的特色,這在《大日經》就已經存在;密法的修持中,必然是兩者技巧都必須要存在、必須一有一無交錯,例如密法在修持供養完畢,必然會作空觀,否則所修持的因緣會變成世間的福報,而不是導向無漏佛果。

密法儀軌禪修技巧的基本架構:四真如

密法中,隸屬行部、事部的經典,所主要描述的禪修技巧有一個基本的公版基礎,以此為基礎,以外再增添其他的特別技巧,甚至到了無上密瑜珈,也以這樣的基礎為基底,再加上無上瑜珈的獨特的運氣禪修。《大日經》有提到通用的禪修技巧,在《金剛佛頂續》也有提到,但這兩部經典屬於禪修的略說,以《後靜慮續》為廣說。《後靜慮續》談了四個關鍵的禪修技巧:四真如。以四真如進行有相三昧的禪修操作,循序漸進有簡到繁,且只有有相三昧才會有步驟性,無相三昧不會有步驟。不動如來實修營所依據的本尊瑜珈儀軌,也就是在實踐四真如;以不動如來實修營的本尊瑜珈來探究其中的四真如架構:

自真如──沒有分支,無相禪修沒有步驟。
本尊真如──從無到有,建構本尊出來,分為六支:「空本尊、音本尊、字本尊、印本尊、色本尊、相本尊」。
念誦真如──分為四支:「自句、他句、第一字、第二字」同時進行觀想,沒有一定順序性,相當複雜。
靜慮真如──分為三支:「住火靜慮、住聲靜慮、聲末靜慮」必須禪修專注放在三個不同的焦點。

密法儀軌修持的特色

咒力

行者必須透過戒律的修持引動咒力。咒力不是只有佛法才有的,外道也有,而咒力的力量主要來自行者的持戒,佛法中的持戒稱為「尸羅」、以善護身語意為核心;外道持戒則稱之為「禁戒」,持禁戒所誦之咒語稱之為禁咒。禁戒跟佛法的尸羅有兩個根本性的差異:尸羅唯一的導向是調伏煩惱,但禁戒不一定為了降伏煩惱、目的可能有很多種。既然咒語的力量來自於自戒,只要持戒唸陀羅尼即可,不需要儀軌,這是屬於陀羅尼密教範疇,不是真正的密法。

成就

必須透過禪定的修持引動成就。成就的梵語稱為「悉地」。悉地似咒力,但咒力往往是生物對生物的影響,而成就乃人施咒於物上,因此有「成就物」的稱呼。密法不同修法需要不同成就物上,常見有八類成就物如蓮花、寶瓶、金剛杵等,附屬的二十多種,各有不同的功效,例如摩尼珠可以滿願,是成就物之王。藏傳佛教的儀軌提及的共通與不共的悉地,這種成就物叫共通悉地,不共悉地是成佛;稱之為共通的悉地,是因為佛法也有,外道也有。作法上,是行者將其咒力灌注到物品上,這種作法就需要儀軌了,它不是單純持咒就可以成就,它需要禪定的力量,需要一些特別的禪定才力有辦法達成。

總之,單純操作咒力還不在密法的特色,但加持成就物因為需要儀軌操作與禪定培養,成就已經進入密法的範疇了;成就物是某種消耗品,會隨著所在地區的福德狀況而衰敗,需要一直持續加持維持力量。

見佛

行者必須透過禪定的修持導致見佛,見佛後則是必須經由聞、思、修來導向成佛。見佛的關鍵力量不一定是來自密法,而是來自供養法;當行者修持一個法本時,內容其實會牽涉到不同的法門:此處可能是在做供養、這處可能是在做禪定。而見佛主要是以供養作為基礎的,在《普賢行願品》裡面就有透過觀想、供養以見佛的根據;透過供養而見佛,在佛菩薩的親自教導下,來利益我們的修行。而在行部密法儀軌的目標是見佛,乃至於成佛;至於瑜珈部的密法儀軌則是走淨心之道,淨化自身經驗,以轉化內外世界。。

不動如來密法實修營的儀軌特色:傳承法脈的殊勝

不動如來實修營以實修阿底峽傳規為主,主要是因為此法門在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蔚為風潮,也是大寶法王噶瑪巴所強調、推行的版本。此法源於阿閦如來,由第五代祖師阿底峽尊者傳入藏地,在第二十二代祖師──第六世大寶法王時傳入噶舉派,第三十代祖師—第六世夏瑪仁波切將其整理彙編成《阿閦如來實修法—妙喜淨土莊嚴》這份儀軌。

此儀軌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行者自身修持的本尊念誦法、寶瓶成就法、護摩法和超度牌位作法,在此基礎之上,第三十九代祖師──第一世蔣貢仁波切加入了入門加行、供養加行、光顯成就法、除障作法、護輪作法及葬儀作法等更繁雜的內容,編輯成《帝釋琉璃花鬘》這份儀軌,以方便行者實修此法、利益他人。

從顯教上來看,阿閦如來的精神貫徹自《維摩詰經》、《般若經》、《大寶積經.不動佛國會》與《月燈三昧經》等般若系為主的經典;從實用上來看《拔濟苦難陀羅尼經》與《淨一切業障陀羅尼經》,是實修阿閦如來法門的行者利益眾生的方式。從密法上來看,阿閦如來在東密與藏密各有其傳承,東密主要以不空三藏所編譯《阿閦如來念誦供養法》為主,屬於金剛界密法。而在藏密中,阿閦如來法門尤為蓬勃,包括覺囊派阿閦如來傳規,與阿底峽尊者的阿閦如來法門。